中交集团向绿而行,谱写湿地保护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3-06-21     来源:

  

水网交织,草木蔓发,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和水密不可分。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交集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从江汉平原到长江三角洲,从“华北之肾”到“麋鹿之乡”,中交建设者始终活跃在生态湿地修复与环境治理的第一线,与各种各样的“水”打交道,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打造多个工程典范,为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状况,丰富生物多样性贡献了中交智慧和中交方案。

     

  擦亮水乡湿地“明珠”

  

  “一江贯东西,两河穿南北,版图分八块,四面皆环水。”湖北省石首市流传着一首当地市民耳熟能详的民谣,形象勾勒出了石首的地理概貌。

  

  石首市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境内河湖密布,河网、湖泊、洼地密集交错,全市水域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可谓是半城江水半城湖。石首建有麋鹿和江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有水乡湿地“明珠”之称。

  然而,石首独特的地理特征赋予它特有的水乡气质,也为污水顽疾提供了条件。受人口增长、河流淤塞、管网老旧等因素影响,城市水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体又黑又臭,垃圾漂浮其上,湿地“明珠”已然蒙尘。“像石首这样地上地下水网密布、水质要求又如此之高的地域,污水整治的难度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都极为少见。”二航局石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工刘伟誓要将这颗“明珠”擦亮。为了了解水流情况,刘伟带领团队开始“踏泥摸水”。一个多月后,刘伟对石首区域内交错密布的河渠管网有了较为深入的掌握。他带领项目团队制定了以管渠疏通、循环洁净为主要方式的“治病”方案。“对于城市来说,治水关键在治污,建成污水治理规范、布局合理的雨污分流管道系统,才能真正打通水系,形成循环。”刘伟说。

  “工程实施后,将沿江形成2条纵向引水通道,并与横贯城区的‘民建渠’连通,随之与垸内其他河湖连通。”刘伟勾勒出一幅水系治理的绿色画卷。方案计划新建和修复的渠道达10条,总长度突破了100公里,结合本地的水文情况,将整个石首城区湖泊、河流、灌溉渠道等连成整体。利用地势高差和提水泵站,最终形成整个水系的联通循环,让“死水”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如何让管网系统高效地进行雨污分流,成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难题。分流井如同流水的“安检部门”,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处理的污水,哪些是可以直流的雨水、湖泊水。项目团队在传统截流井基础上,增加传感器、自动控制设施等智能设备,改进制造了智能雨污分流井,实现自动识别并根据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对雨水自动分流的目的。无害的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进入处理厂,水质达标后再排入河道,大大减少河流湖泊被污染的可能。

  项目后期还将建设3个污水处理厂,改造1个自来水厂,通过实施厂、网、河一体化工程,统筹建管运维,修复区域水生态,构建滨湖缓冲带,真正实现厂网河一体化管理体系。“在二航人的齐心协力下,这颗水乡的湿地‘明珠’一定会越擦越亮。”刘伟说。

  共建海洋生态廊道

  

  在为恢复江汉平原湿地“明珠”光彩埋头苦干的同时,中交建设者的身影也出现在东海之滨,为修复海洋生态贡献力量。三航局、上航局建设的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2年启动,是上海市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也是上海市首个海岸带湿地整治项目。“项目将对上海临港17公里的滨海堤岸进行生态修复,打造一个蓝色滨海空间、绿色生态空间与亲海空间相融共生的滨海湿地生态廊道。”上航局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经理聂凯介绍,“希望能将这里的治理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海洋生态治理模式,再现碧海蓝天。”

  

  海岸带湿地受到沿海环境的高盐、强风和潮汐影响,沿岸植物的生长环境恶劣。具有超强适应性和耐受性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迅速侵占了我国沿海原本属于本土植物、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间,成为破坏本土海岸系统的诱因。因此,依靠水生植物为微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达到涵养水源,净化湿地内空气和水质的作用,但是这种常见的内河水湿地治理方式,在这里却行不通。为了彻底改善海岸的生态环境,项目部结合海岸边湿地的特点,制定了清除互花米草、请回本土物种、增加滨海生物、构建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堤外海滩保护与修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修复、科普管护设施配套、海岸带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等多种生态修复措施。其中,最困难的一步便是互花米草的治理。

  “互花米草拥有多种繁殖方式,它的种子、茎和根都能够繁育后代,要彻底整治就必须做到‘斩草除根’。”上航局项目副经理张恒阳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就专注于互花米草治理的课题。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采用“刈割+深埋”的物理治理方式,先将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用割草设备进行统一刈割并及时清运出场做到无害化处理,再通过深挖深埋的方式,将表层含有互花米草根系的土壤深埋至2.5米深度,使其“窒息”丧失活性,有效消除了互花米草对海岸带湿地的威胁。

  除草不易,种草更难。在互花米草治理伊始,三航局项目总工孙恩林就格外关注“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除了“请回”芦苇、海三棱藨草这些本土植物品种外,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红树植物吸引了孙恩林的注意。

  红树林是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具有防风消浪、净化海水、固碳储碳的生态功能,还能维持生物多样性,有“海岸卫士”的美誉。然而,红树林对环境温度有相当高的要求,上海临港沿海纬度相对较高,更为寒冷。为探究红树耐寒种苗在堤外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情况,项目团队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开展“红树林本土驯化种植”先锋适应性探索。

  

  项目团队首先在滩涂上为红树植物保留了一片1.8万平方米试验区域,通过红树植物低温适应性驯化,诱变筛选出耐低温红树植株,经过红树植物耐寒的遗传分子机制研究,培育出长江口滩涂的“第一防护卫士”。“再过不久,这些红树苗就将被移栽到堤外滩涂,希望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孙恩林满怀希望地说。

  陆上治理很重要,海上治理也不能落后。三航局项目团队在低滩位置圈起了许多圆形的地界,在中心位置种植海三棱藨草等植物,边缘投放牡蛎苗。“这叫‘湿地泡’,是一种新颖的工程结构景观,通过将湿地、塘泡等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保护修复、水质净化调节和滨水景观等功能。”三航局项目经理刘德胜介绍道。不久的将来,湿地泡将形成水草丰茂、牡蛎充盈、鱼虾相涌、海鸟盘旋的和谐自然生态景象。

  守护京津绿色之“肾”

  

  四月的天津蓟州区,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由天航局承建的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州河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群山之中,前来踏青的人们络绎不绝。在这里,曾经上演了中交建设者与“洪水”持续近两年的“斗智斗勇”。最终,不仅湿地生态得到修复,城市环境和功能也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满。

  

  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与州河国家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超过1200公顷,湿地面积达697公顷,湿地辽阔、苇草茂盛、空气清新,被誉为京津地区的绿色之“肾”。可近年来,随着人为干扰、盲目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的的出现,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让湿地尽快干净起来,2020年7月底,天航局项目团队扛起这片湿地修复的重担。

  项目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河流库塘复合型湿地,在京津平原地区格外少见,这份独特性也赋予了它作为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区、东北亚候鸟迁徙驿站等重要意义。州河和泃河从整个湿地项目穿行而过,环秀湖、翠屏湖就像两颗珍珠嵌在“三山两川”之上。项目副经理李兴建介绍道:“面对多种地形地貌交错,在修复时我们既要降低山地部分的土壤污染负荷、恢复植被,还要治理水体污染、降低河道水流速过快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

  为快速恢复植被,项目团队对土壤和水质进行采样化验,精心挑选出适应土壤条件和气候,能迅速成活,兼具观赏价值和固土功能的山桃、山杏、紫穗槐、金枝槐等20余种苗木。同时,将前期开挖场地时从地面剥离的富有机物、微生物和种子库的优质土壤运回原处,最大程度还原山林河道原有的植物生态系统,使得第一批苗木存活率达到90%以上。为防止农业化肥污染临近水体,项目团队还在河流两侧邻近农田浅水区处种植河滨生态缓冲带,充分发挥植物对化肥中氮、磷营养元素的过滤作用。

  2021年8月,湿地前期生态资源修复初步完成,共种植乔灌木7.05万株,地被及水生植物36.65万平方米。就在此时,蓟州地区发布强降水预警,项目部即刻启动防洪防汛应急预案。没想到这竟是50年一遇的洪灾,降雨连绵1个多月,平均降水量更是接近1000毫米。

  洪水肆虐,河道两边新种植的植被被大量冲毁,建设者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就在这一片汪洋中化为乌有。项目团队痛定思痛,一边对种植区排水清淤、扶苗修剪、松土追肥、病虫防治的修复,一边把加强防治水土流失提上日程。

  

  “整个湿地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呈梯级下降,造成河道水流速过快,冲刷力大,易发洪水。”研讨会上,李兴建分析道。项目部迅速进行工艺调整,首先将河道两岸由于多年冲刷已破损严重的浆砌石护坡拆除,新换为抗冲刷的格宾石笼护坡,并在其上覆盖种植土绿化带。“这种石笼可以清理拦截河道垃圾,同时为水中生物提供舒适隐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它们筑巢安家,起到自然净化水质的作用。”李兴建说。

  面对洪水冲刷导致越来越深的河道两侧洼地和即将消失的河中小岛,项目团队利用抛石、土方和格宾石笼进行修葺,将洼地与主河道联通开挖为深渠湾塘,将土包堆筑为林岛,通过栽种耐水湿灌木和灌草,形成复杂灵动的水下生态环境,承担阻减河道流速、保持水土的功能。

  治水防洪,水利设施必不可少。项目部在现有调水泵站进水池处设置循环泵站,整体提升泄洪能力。新修建和修复闸坝共计31个,并在上游设置溢流坝和溢流堰,达到在枯水期提高河道蓄水能力、洪水时减少水灾冲击力的目的。

  目前,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已基本重现往日水光潋滟、绿树连绵的自然风貌。未来,它们将充分发挥湿地在蓄水、调节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成为维护京津冀地区生态和水源涵养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