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全潜式超大型深远海智慧养殖平台“宁德1号”成功下水并参展第六届中国(宁德)大黄鱼文化节

发布时间: 2022-11-21     来源:

  

日前,由中交海建承建的中国首个全潜式超大型深远海智慧养殖平台“宁德1号”成功下水,并于11月19日受邀在“山海宁德 黄鱼之都”第六届中国(宁德)大黄鱼文化节活动中进行参观展示。

该平台建成后将在福建省宁德市四礵列岛附近22米水深海域养殖大黄鱼。项目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深远海养殖领域的技术装备革命,大幅改善传统的渔业养殖模式,解决近海养殖弊端和环境保护问题,标志着海洋渔业养殖由近海到远海,由传统模式到创新发展,走向深蓝建设智慧型海洋牧场全力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科技赋能海洋工程建设,实现“三项国内首创”突破

 

中交海建承建的“宁德1号”深远海智慧养殖平台是中国首个超过容量6.5万方超大型全潜式海上智慧舱养平台,是中国首个通过中国船级社(CCS)浮式平台标准检验认证,同时也是中国首个能够实现整体下潜防抗17级台风的养殖平台。

“宁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由92个分段钢结构对接搭载而成,总长120米,宽56米,箱体高度12.5米,最大高度32米,共分为8个养殖区域,养殖水体约6.5万立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养殖平台。

该平台的建成投产,使年生产养殖能力达150万尾鱼,实现年产值1.2亿元,规模及容量在中国深远海养殖领域处于首位。


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创新发展智慧型“海洋牧场

 

“宁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是中交海建践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创新发展海洋工程科技智慧型“海洋牧场”,是参与国家科技部“蓝色粮仓”重点课题的有力实践。

该超大智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充分运用数字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具有10余项智慧管理及智能监测系统设备,配备了自动投喂系统、水下补光系统、增氧系统、收鱼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网箱移位报警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洗网机器人等,采用智能全自持控制模式。

其网箱的起浮由自身压载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完成,按照提前设定好的压载次序控制压载舱内的压载泵进行注水或排水,一键实现升降功能,同时配备了8个防风锚,显著增强抗风等级,可实现整体下潜防抗17级台风。

该网箱平台的设计建造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的检验认证,获得6项技术专利,包括2项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以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斩获工程建设行业创新型项目高推广价值专利,并依此平台完成3篇论文和2个课题研究。

 

探索前沿科技优化设计,铸就“深海粮仓”大国重器

 

由于大黄鱼对流速及水质等要求较高,养殖平台安装位置位于四座岛屿围起来的海域,受岛屿影响,间接地减小了流速,满足大黄鱼生存要求。然而,在22米水域设置养殖水体如此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这对工程设计和建造工艺提出了巨大挑战。

该深远海养殖平台是由宁德市金澳实业有限公司出资,中交海建承建的海洋渔业转型装备。该工程项目是海洋工程领域创新性科技装备研究和设计制造,没有先例和经验范例可以借鉴,因此项目团队在建造过程中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

在项目开始实施后,为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项目科研团队对养殖平台投放位置进行地形扫测及钻孔分析,并联合大连理工大学进行科学计算论证。根据勘测结果及外部计算结果,项目科研团队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讨论,认为原方案(俯视图为正八边形结构体)存在触底风险。

在此情况下,项目科研团队研究测算出14种网箱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强度校核及海上平台稳性计算等研究测算,最终选定现方案满足设计建造和安装使用要求,并最终实现中国首个中国船级社(CCS)浮式平台标准检验认证,取得入级证书。

 

中交团队不畏艰难险阻,创新开拓深蓝勇毅前行


中交海建宁德项目团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面对各种不利的因素和局面,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克服了高温多雨、疫情反复等挑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彰显出中交人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首创精神与开拓精神。
同时,中交海建工会了解到宁德项目在当地高温多雨和疫情反复的情况,开展了“夏送清凉”现场慰问保障防疫物资等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让项目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由于今年福建地区天气较为多变反常,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3个月的持续降雨后,又经历了2个月的42℃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同时受疫情反复的持续影响较大,中交海建人通过搭建雨棚、调整施工作业时间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建造质量和施工进度,最终按照工期要求实现下水。
项目施工抢抓气象和疫情防抗的窗口期,面对工期紧、任务重,项目经理赵兴民全面负责项目各项管理与协调工作,为保证项目能顺利如期推进,他坚守工地18个月仅回过两次家,从两年半之前刚来项目的那个年轻精神小伙逐渐成长为成熟稳重的铁骨硬汉。

项目总工檀志强主要负责工程设计、技术科研、施工现场、后勤保障管理等工作,原本学船舶建造的他,为了该项目的各项技术攻关,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主动学习钻研该工程涉及船舶、结构、材料、电气、内饰、涂装、舾装、用途等8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为建造实施该项目整合优化了国内外深远海装备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资源。

在“宁德一号”临近下水的前一天晚上,为了保障顺利下水,张骞锋和易旭主动请战,负责“宁德一号”承载气囊的巡检维护,保持最佳状态而不能有任何差错。他们两人带着手电和巡检维护设备,整整坚守了一夜而未合眼。第二天天明,他们又再次在工地现场忙碌起来。
项目安全总监江磊主要负责项目安全管理、网衣安装及各项现场作业安全监督等工作,完成了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等24项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和发布,他组织开展日常巡查、专项安全检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的网箱作业风险辨识、分析、评估、处置、总结、评审的动态循环风险管理体系,并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施工进度,积极策划、统筹应对,为工程项目安全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在宁德项目建设过程中,培养锻炼出了一批精兵强将,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一专多能的好手。王禄凯一人负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商务管理,有力保障了宁德项目上下游合同,分包策划、分包招标、物资采购、合同编制评审签订、分包结算、账款支付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宁德1号”的两大专业系统的设计图纸优化和安装调试现场指导可谓是技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这些事情不仅没有把负责轮机电气专业管理工作的冯艺难倒,而且在他手里更加精益求精,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阴雨连天,谢胜伟每天早上都要最早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环境检查巡查,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守护;负责技术及后勤管理的常昊,不仅在工程技术方面能够做好方案的编制、对接现场工作的同时,每天他给项目部的同事提供生活以及工作的物资保障,有力保证了宁德项目团队员工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在每一个工程建设节点都能够有效实现攻坚克难、屡战屡胜。

“宁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的成功下水标志着中交海建在海洋牧场领域拥有自主设计知识产权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家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的当下,此项目培养出一批拥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及理论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将利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让中交海建在此类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未来,中交海建将秉持“向水而优,向海图强”的发展理念,在科技赋能传统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革命中继续探索,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作出新的贡献。